个篱

  • 数字音乐
  • 双河镇往事
  • 骑行记
  • Hackrous
关于 Copyright © 2009 twitter email feed
个篱的数字音乐博客 · ‘云音乐’标签下的所有文章

Google云音乐Android应用泄露,但暂时无法激活

Buzz · 2011-04-06

Google云音乐还要等一段时间,但是国内论坛已经有人在Google给开发者的market更新中发现了Google云音乐应用的踪迹。据说这是最接近最终版本的应用,包括评分、音乐Locker服务(类似于Amazon Cloud Drive,允许用户访问云端的音乐)。不过目前无法激活云音乐服务的功能。

鉴于之前亚马逊的云音乐播放器引来了唱片工业的非议,想必这次Google会让版权的问题至少有一个靠谱的解决办法的。

亚马逊云音乐服务后续:唱片公司是否不爽?

Buzz · 2011-03-30

昨天亚马逊抢先Google和Apple推出云音乐服务,醉翁之意不在存储而在对MP3 Store业务的促进,我认为这是一招曲线抢iTunes音乐商店生意的方式,如果一切都很顺利,或许一种新的音乐销售模式就诞生了。

但是涉及到唱片工业的利益,不会那么顺利。

  • Cloud Player现在对版权没有太过限制(IP,账号国家),存储文件甚至可以公开下载(我和朋友Tony测试过,他将上传的音乐获得的链接发给我,我能直接下载)对唱片工业来说都是很敏感的。
  • 亚马逊并不是第一家做类似服务的,去年已经有MP3tunes,mSpot,Thumbplayer(已经被Clear Channel收购).MP3tunes是MP3.COM的Michael Robertson创办的公司,去年他也就Locker云音乐服务和唱片业有过一些辩论。他称亚马逊现在的Cloudplayer服务仅仅是MP3tunes几年前的第一版的产品形态。
  • 虽然说亚马逊抢在了Google和Apple前面发布产品,但对G和A未免不是好事,他们现在就可以隔山观虎斗,看Amazon和唱片公司是如何达成协议,如何搞不定,进而随时调整自己服务了。
  • 之后亚马逊是否受到来自itunes和Google的挤兑?
  • Dropbox,Live Drive,Google Docs都未染指音乐云播放(用户存储另当别论,至少没有把这个功能和服务放大),可想而知大家都不敢轻意染指唱片版权这个事情。
  • 亚马逊的音乐主管Craig Pape说“我们不需要获得授权来存储音乐,从功能上讲Cloud Drive只是一个额外的硬盘而已。”
  • 亚马逊拥有出售数字音乐的授权,但没有获得云音乐范围的使用授权。在亚马逊云音乐服务发布前,我在mBeta.net恰好发布一篇小讨论贴子,《云音乐服务的繁荣:谁是受害者?》。所以唱片公司干么?

云音乐服务的繁荣:谁是受害者?

Buzz · 2011-03-28

iTunes和Google的云计算音乐服务只闻风声不见动静已经很多年,但根据现在的情况应该会很快了,那么先扔出一些问题来讨论一下云音乐这事儿。最近陆续有很多调研机构的数据给云音乐服务唱赞歌,甚至说将拥有95%的增长率,到2016年将有1.6亿付费订阅用户(而且还是指移动音乐)。

之所以这数字有点悬是因为欧美最大的付费订阅音乐服务商Spotify现在仅有100万付费用户,占活跃免费用户的15%(这个比率已经非常高了),排在第二的是Real旗下的老牌付费订阅音乐服务Rhapsody(75万付费用户)。

那么云音乐服务即将到来的繁荣中,谁将是主要受益者,谁又是主要受害者?

  1. 受益者无疑是用户和服务提供商?用户花更少的钱,却获得了更多的在线音乐的权限,这需要感谢那些和唱片公司长期战斗的互联网音乐服务提供商。
  2. 艺人的利益会受到伤害么?云音乐是否意味着人们不再频繁地购买数字专辑,甚至减少购买CD的频率和数量?
  3. 然后这种现象要出现在国内,可能要晚上几年。因为我们很多年前就在享受着欧美音乐用户享受不到的无限免费在线音乐了。
  4. 是否会进一步激活演出市场?CD卖不掉了,数字专辑也不好卖了,而云音乐分成还拿不准有多高时,那就去开演唱会吧。会这样么?
  5. 是否会刺激音乐周边市场?(同第4条)

当云不再只是用来讲故事时,这一切可能就靠谱了。

漫谈即将发布的Google Music

Buzz · 2011-03-26

dog-fooding,这是硅谷的诡异叫法,指一个产品已经进入了在上线之前让雇员先测试的阶段,我想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产品都会经历这个阶段,一般能进入这个阶段的产品,产品负责人都应该已有相当大的信心。

Google的音乐服务Google Muisc据CNET说就已经进入了这个阶段,对于这个新闻当事人当然就像背着媳妇儿偷人一样,打死不承认,因为这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对Google和Apple这两家公司的云音乐服务快失去耐心了,前前后后,折折腾腾闹了好些时间。不管Google Music只是基于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还是整个Web,它肯定不是一个受中国音乐消费者待见的东西。中国人爱的音乐服务,Google已经让陈戈一把辛酸一把泪地去说服了“可恶”的唱片公司,允许用户免费下载,至于这种模式或形式到底有多受老百姓待见,不是本文要评论的重点。四大唱片公司及其它唱片大头如果说甘愿不得已而放弃对中国音乐市场更深的敛财的话,绝不会放弃欧美市场的,因为那才是根基所在。所以无论你是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还是最牛逼轰轰的移动计算机软硬件公司,他们都要和你慢慢厮磨,直到你放下底线,只穿底裤地和他们谈价钱。所以非常情理之中,Google和Apple的音乐服务迟迟发布不了(后者甚至已经收购了一个非常成熟的Web音乐服务公司),都是因为他们要么价格还喂不饱唱片公司,要么提出的要求太过于“无理”,会让唱片公司失去对自己音乐未来商业的控制权。不过据说Apple和Google都已和主要唱片公司谈好了。

那么真不管Google是在SXSW上发布,还是世界末日再发布,先来看看Google Music可能出现的模型。如果Google要做音乐服务,你会想到什么?iTunes 音乐商店? Amazon音乐商店?或者奄奄一息的Myspace?我想都不是,应该想想Google Docs,Gmail,Chrome,Android。简单一点就从这四个产品来说一说吧。

  1. Google Docs,Google会允许你把自己的音乐上传到它的云端Server上么?以后在各个设备上就像访问Google Docs一样收听你的音乐,还可以随时把音乐下载下来。当然和好友分享,评论,Mixtape之类的东西都是随之而来的功能。
  2. Gmail,Google是否会喜欢Pandora的模式?或者直接向MediaNet买点服务,根据用户存储或购买在云端的音乐来向用户推荐音乐,Discover肯定是未来音乐的趋势,这一点Google肯定也看到了吧。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人工智能运算,这才是拉风的云计算嘛。
  3. Chrome,哦哦,还想到了Chrome OS,Google可不想你把他提供(或出售)的音乐下载到你的iPod里听,而是要把你绑架在他自己的软体上,让你离不开它,让你时时刻刻都用它,并收集你所有听音乐的轨迹,分析你的偏好,然后让Google Adsense悄无声息地来围攻你,让你不花钱(或者免费)的同时,还给他创造了广告价值。
  4. Android,Google知道自己和iPhone的差异,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应用商店量少,可以慢慢来,引诱开发者多给他开发应用,况且还有大量第三方的渠道在帮他推动(如Amazon Android App Store)。Google一直的痛却是,Apple拥有一个完整的iTunes音乐生态圈,如果自己的Android用户还跑到iTunes上去向乔布斯买歌听,那就真是吭爹了。移动数字音乐是继迷你音乐播放器,数字音乐商店,Web音乐服务之后数字音乐的全新趋势,至今都没有哪一家公司很好的读懂了这个市场,Google要用Android大军去冲出一个一日千里,冲出一个虎虎生威。

Thumbplay贱卖给Clear Channel

Buzz · 2011-03-02

去年三月上线的Thumbplay已于昨日卖给电台巨头Clear Channel,据说价格非常低。Thumbplay是诞生在2010年Locker-based数字音乐服务浪潮中的公司,目前仅拥有2万的付费订阅用户。All Things Digital 跟踪了这则新闻,还风凉道投资商休想拿回4100万美元的投资。Clear Channel将让Thumbplay继续运营,也将整合到它的 iheartradio服务中。

Via: http://mediamemo.allthingsd.com/20110228/thumbplay-gives-up-on-music-subscriptions-and-clear-channel-steps-in/

通过云来卖音乐?

Buzz · 2011-02-25

BBC有发布一篇文章,长篇大论的讲了Gracenote通过云端来卖音乐的事,说白了说是指网络音乐。(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2495616)

通篇文章都没怎么说Gracenote到底有什么牛逼的地方:他们有一个软件或者系统能识别出一首歌的心情、风格、节奏,然后把这些归类?推荐?那就是Pandora的做法嘛。

创始于1998年并在2008年被Sony收购的Gracenote这家隐藏在各个数字音乐大公司后面的数字音乐技术推手,如iTunes的Genius,Sony才推出的无限音乐服务,以及汽车厂商的音乐服务(Gracenote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汽车)。

另外文章还指出Spotify, Pandora and MOG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Gracenote的诀窍。(没搞明白)

哈哈,如果我要创业,就会搞这个。在中国赚C的钱太难了,还是赚B的钱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