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ify搜索升级可即时搜索,新增播放列表电台播放模式(艺人,播放列表,专辑可通过电台模式播放),社会化分享增加Tumblr,优化了第三方分享界面(Tumblr快被公认为第三大社交分享网络了么?),添加生成播放器引用代码功能。
昨天才说了Spotify在很多功能上都做得不够到位,就比如这个搜索,本应该早就有的体验升级,结果现在才有。大家都被他极简和漂亮的UI蒙蔽了双眼,哈哈!
不过有一点不好的感觉,Spotify有越来越重的趋势么?
More:Spotify Blog
昨天才说了Spotify在很多功能上都做得不够到位,就比如这个搜索,本应该早就有的体验升级,结果现在才有。大家都被他极简和漂亮的UI蒙蔽了双眼,哈哈!
不过有一点不好的感觉,Spotify有越来越重的趋势么?
More:Spotify Blog
相比今天的百度听公测的各种不给力,Spotify倒是一次性轰出了真的Big News。
这三条新闻真有意思,从Spotify战略上来讲谁也离不开谁。
首先,Spotify音乐商店。在Spotify上购买音乐一点也不新鲜,很早Spotify就和7digital合作提供付费下载服务,但这次是Spoitfy自己来卖。Spotify音乐商店的推出显得如此突然,又情理之中。
其次,iPod同步功能,目前应该只支持iPod,iPhone,iPod Touch都不行,iPod用户购买了的歌曲可以通过Spotify客户端同步进去。用户从Spotify商店购买的音乐自然要想办法消费它,装进iPod是最大的目的之一。Spotify提供这种功能不旦让这种跨终端的消费体验更流畅,也更好地控制了用户的终端。
最后,手机应用向免费开放,但免费用户仅仅多了登陆手机版应用及播放同步的本地音乐外,并没有多得到其它功能。上面提到iPod用户可以通过potify客户端同步音乐,那iPhone用户怎么办?Spotify又一让苹果心伤的狠招出现了,用户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同步已购买的音乐到iPhone的Spotify应用上。这里省略掉一万字。
很多人第一次使用Spotify后,尤其是使用了手机应用后都认为Spotify会是真正革iTunes命的那个东西,但也有些人一直持怀疑态度,我相信看了这三则新闻后,这些人的顾虑会小很多。我想这是Spotify里程碑式的进步,Spotify不旦让听音乐变得简单,还让消费音乐变得简单。
4月14日,Spotify在官方博客上宣布了即将生效的免费用户新服务政策:
这个消息发布至今不到三天,网上的Spotify用户简直炸开了锅,截止这条文章发布,Spotify原博文下已经有超过4000条评论。
那么Spotify为何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当然Spotify为此举也找足了借口,Spotify说大部分免费或开放用户平均每月也只播放50来首歌曲。(约5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Pandora公布的所有用户每月平均播放时长是20个小时)。即使是超过1年的免费和开放用户平均每天很难播放超过7首(按每月10小时限制,约200首,即平均每天7首)。言外之意是Spotify新政策没有影响到大部分中低端用户,但请深度用户付费吧!
另一方面,我认为Spotify此举也是在向其登陆北美积极铺路,为什么?如果Spotify按之前的模式登陆美国,
所以终究还是因为Spotify这种Freemium这种模式。我很悲观地认为,Spotify如果这样一再被“强奸”,终究会走上点播付费,并把现在的免费点播变成免费电台(或者变向的电台,对同一歌曲播放次数的限制就有这个征兆)。再一次,Spotify免费广告的模式可能没真正成功就被扼杀了,当然这不能仅仅归咎于唱片工业,江湖呀!
Spotify是目前做得最棒的Freemium模式的服务之一。主要体现在:
在过去Spotify作过非常多的努力来提高免费用户向付费用户转化,包括提供有限试用,严格限制免费用户的新增。现在Spotify终于控制不住了,开始让免费用户先尝试一下他的高级付费服务到底有多好,进而增加付费的比率。正如标题如示,用户只需要填信用卡或Paypal就可以免费申请7天的免费试用权限(包括手机应用)。可是我的Paypal和信用卡账单地址是中国,而Spotify的注册国家是英国,没办法申请。只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最爱Pandora的我已经越来越认为点播是一种过时的听音乐的方式。所以…
作为Spotify下一步发展方向,它已经宣布将在伦敦首次直播现场音乐会。作为Nissan Juke ‘Behind the Hit’的一部分,于4月5号举行。演员包括:Delphic, The Naked & The Famous, Pony Pony Run Run 和 DJ Elly Jackson of La Roux。
此举显然是Spotify在争取演出和音乐节粉丝这个宠大的用户群体。不旦要做公开的音乐演出,Spotify欧洲的总经理Jonathan Foster表示,下一步还想让自己的用户能听到他们家里现场活动音乐。
牛X呀!
via techradar
独立音乐贸易体 AIM发布了一个由54家数字音乐商店及服务的数据,其中数据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iTunes,Spotify和Amazon为全球独立厂牌贡献了94%的收入,而另外51家却少得可怜,只有5.6%。
Spotify前天在官方博客上宣布其付费订阅用户已达100万。另外Spotifyr CEO Daniel Ek还向记者给出了更多数据:付费用户占活跃免费用户的15%。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关系词:15%和活跃免费用户。
因为在去年10月20号 Spotify的注册用户已达1000万,其中付费用户是64万。按理说现在Spotify的注册用户应该在1200万~1500万区间。
也许是Spotify不原透露现在的注册用户数,而是用一个30天内使用的活跃用户来说明问题,在过去30天里共有670万用户使用过Spotify。(其实这个数字真的不是太大,国内很多音乐网站都不只这个数)
另外,Spotify已经成为欧美最大的付费订阅服务了,目前排在第二的是Real放下的老牌付费订阅音乐服务Rhapsody(750万)
Spotify和四大唱片的版权签约长跑一直僵持不下,现在最新的消息Spotify即将与环球PK成功,占据68%的市场。另外路透社消息来源说明Spotify很有可能在没有环球音乐的情况也登陆美国。这个夏天?跳票跳习惯了,我便不相信了。
@ 2009/04/09
因为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考虑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如果要给Spotify列个等式的话,等号的另一端可能会被拉很长。
Spotify= Music2.0 + Social + P2P + Legal + Free + Artist Wiki + iTunes + Last.fm + Pandora + iLike + Wikipedia + Playlist + Net Radio + ……..
当然这样不着边际的附加是不无道理的。Spotify的确非常聪明地将数字音乐的社会性和技术性巧妙地结合在了一个以P2P推动的播放器里。它并不想革谁的命,它做的仅仅是将目前主流数字音乐服务的优点都拿来为己所用。并且做得非常适度。
谈到Spotify不得不援引我过去的两篇文章: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想自己或许已经讲得非常明白,目前我们之所以满足于下载,并习惯于将喜爱的音乐装进自己的硬盘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我们确实非常喜欢这张数字化的音乐专辑以便获得与CD一样的实物占有感。或许我们都错了。我们没有办法对一个有着500万字节的文件拥有归属感,在它上面我们并不能做任何永久的标记或者添加自己个性化的印记。一张让自己拥有太多回忆的CD一旦丢失将不会被找回,而数字音乐则不然。
我想Spotify对于这样的疑虑给予了几乎完美的诠释。
在Spotify的官方网站上赫然的几段招聘广告里明确列出了对求职者关于iPhone和Android平台开发能力的要求,我相信移动平台上Spotify一定能与桌面环境下的 Spotify一决高下,到时Pandora或者Last.fm For iPhone将显得非常逊色和难堪。
试想我们以后不管在PC还是在移动设备上打开Spotify的播放软件就可以轻松接入其高达800万(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大)的曲目库进行实时点播。谁还愿意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购买大容量的音乐存储设备和数字音乐?
Music2.0在数字音乐商业化程度非常高的欧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新概念,而在中国可能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让人接受。而Spotify在音乐传播上的强势无不让世人表明这是一款不一样的音乐播放器和服务。是的在Spotify上,音乐显得更像一种服务而非产品。虽然现在Spotify产生收入的三大来源集中在贴片广告、购买推荐以及每月9.9欧元的订阅费用。但我相信如果Spotify被普遍音乐爱众接受的话,它所打造的长尾价值还将更长。
在《协同过滤在社会化音乐网站中的应用》一文中我将Spotify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拿来作了例证,虽然不管是基于用户还是基于项目,Spotify在音乐的社会化上作得较之于Last.fm和Pandora这样的竞争对手都很不出色。但把音乐的社会化推荐集成在音乐播放器里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的方式。
P2P对Spotify自己最大的好处便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带宽开支,而这一项也是很多提供在线流媒体播放服务CP心头一直的痛。采用P2P的Spotify可以专心把精力花在音乐内容维护和软件开发上。
而对于用户P2P则明显提高了音乐的播放加载速度,就在与Spotify主要用户集中国家时差和工作休息时间对调的中国白天来说播放的缓冲速度也非常快。试想还有多少人因为受够了Last.fm在一些地方的龟速而不得不放弃它。
一般情况下版权法总与P2P水火难容,而在Spotify这里P2P和Legal却走在了一起,互不干扰,各自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既然 Spotify的内容已经得到了合法授权,那么Spotify也不会有像全球最大BT Tracker站海盗湾那样坎坷的前路,也不会像海盗湾那样把Spotify逼上绝路想去购买英吉利海峡上那个国家来放服务器了。
不旦免费,而且高清。我想这会是Spotify公关最主要的卖点吧。一旦消费者尝到了Spotify音乐服务的优越性是很有可能去购买它的那个订阅版本的。
虽然每个月90多块人民币的高级用户订阅费对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是贵了点,但欧美国家的人可不这么想,因为洋人们没有像中国这样明目张胆的百度MP3,也没有为了争夺搜索市场不遗余力的谷歌,对欧美大众音乐消费者来说他们没有中国版权环境下的这么多“优越性”。在Spotify之前免费的网络点播服务对他们来说都非常罕见,一首曲目要想装进iPod或其它音乐播放器还是得按乔布斯或者贝索斯的规矩来。Spotify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份美妙的免费的午餐,这再好不过了。
我们并不认为Spotify在上面列出的这些一条一条的定性中都表现得最好,事实上它只是刚好做到了点子上,甚至可以说做得再平凡不过了。但它在整合这些数字音乐元素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一想到这个标题我脑海里闪过了几个关键词:Pandora、Last.fm、AOL Radio和Spotify。至于个中原因可能还得从传统网络电台走向移动设备说起。(当然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无疑是今天刚发布的Douban.fm For iPhone/Android。)
在网络电台诞生至今有很多人都希望我们不再正襟危坐地守在笨重的电脑面前戴个还算有些重量的耳机听着通过几千公里外某台服务器里传过来的音乐,而是希望电台随着我们自己移动。
有一家叫Sonos的公司便提供了一种家庭无线音乐解决方案,它将数字音乐与居家紧密得组合起来,一个遥控设备便可以控制各个房间里音箱所播放的音乐,尤其是它可以使用包括Pandora,Last.fm在内的十多项网络音乐服务。
但是一谈到个人的音乐偏好时,我们总会担忧“音乐经常是很个人”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像iPod那样戴着它随处移动而且又不干扰他人的生活。很多科学技术在进步到一定程度上总会经历一次向传统的回归,网络电台恰好如此,作为一个大众化的音乐受众我们总会不停留恋过去通过一个巴掌大的收音机收听各种广播电台的美好时光:是的,能让我像听广播那样收听网络电台么?但移动网络电台普及的可行性需要建立在很多成熟的条件上:
曾经有太多公司尝试过真正将网络电台移植到掌上设备上来,直到iPhone的出现移动网络电台的的普及才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转机。截止目前很多基于电脑浏览器的网络电台都发布了可以iPhone上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以“音乐基因工程”蜚声的Pandora、社会化音乐网络电台Last.fm、传统广播电台网络化的AOL Radio、网络音乐的后起之秀Spotify,甚至还没正式发布的网络音乐服务Rdio都先于Web产品发布了iPhone应用。而Pandora这个音乐魔盒一直是iTunes 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的冠军,甚至免费应用前二十名就有七个是电台应用。
移动网络电台有太多的理由能像电脑端网络电台那样改变人们欣赏、发现和分享音乐的方式。因为它是私人的、移动的、便捷的、无约束的、海量的。
就像豆瓣今天发布的基于iPhone和Android平台的豆瓣电台应用程序一样,在晚上做饭、吃饭再到洗碗整个过程中我都在使用它,我在厨房、客厅和卧室间来回移动没有发现任何的不适与麻烦。我要做的仅仅是启动Douban.fm 程序然后放到屁股后面的裤袋里而已,然后它便会播放起与我之前将近四年在豆瓣音乐中标记过的音乐有关的歌曲,自己以前非常喜欢又很久没听的音乐重新在耳边响起的那种感觉是如此微妙。
而Spotify的移动应用还允许用户将播放列表中的歌曲全部缓存下来以便在没有无线网络的环境下播放,正因为如此Spotify在Spotify Mobile上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可以成为用户使用其付费订阅服务的动机。AOL Radio甚至可以播放除网络电台外CBS旗下的一百多家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Last.fm在iPhone的社会性元素得到了充分展现。Pandora For iPhone更是拥有其网页端电台同样惊艳的用户体验,上面提到过它一直是iPhone App最受欢迎的音乐应用程度,所以也给Pandora带来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
的确,谁也没有Pandora那样在移动网络电台领域取得如此成功,Pandora在去年十二月新增的300万用户里就有270万用户是在电脑以外的其它设备上注册的,而且Pandora将近30%的流量是来自于移动设备,可想而知移动网络电台为Pandora 2009年首个盈利季(第四季度)做出了多大贡献。
谁能拒绝这种通过复杂算法而又极具个性化地推荐给听众的“云端”音乐呢?它真成了无处不在,随身携带了。
如果说极具社会属性和个性化的网络电台是Music2.0的灵魂,那么这种能装进衣服口袋里移动网络电台是否会引领Music3.0潮流呢?尽管这种说法又跳进了概念把戏,但至少我认为彩铃已经不可能成为无线音乐的主导力量了。
(Update @2010-3-4: 此文已授权某媒体转载,谢绝除网络非商用外任何形式转载。)
iLike被Myspace贱价收购,使得在Facebook Web App中这个用户数宠大的社会化音乐服务被收编到了Facebook的竞争对手里旗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社会化音乐服务还是在线网络电台都处在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像Pandora、Last.fm、iLike、Slacker这类音乐服务通过一些独特的创意和美妙的用户体验很容易积累大量黏度很高的用户群,但每每当他们想拿着这些用户数相关的优势去“套”风投的钱时就显得有点底气不足了。如果当网站提供免费服务,则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广告盈利模式;如果提供付费服务,则没多少用户买账甚至有大量用户流失的危险:这些都没法彻底说服投资者,而资金链地薄弱又会进一步阻碍网站的技术进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
至今我都认为Last.fm能及时在网络音乐低迷期前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CBS这样的传媒大鳄是笔非常不错的买卖。虽然Last.fm有了新东家后让全世界Last.fm用户(Last.fm提供的12国网站语言支持)能看到的变化也喜忧参半。喜的是Last.fm升级了到了全新的电台界面(我不得不说这是目前把能Web技术应用到电台服务里最优秀的了),忧的是Last.fm对大多数国家不再免费了(我也试用过其付费包月服务,但在大陆访问Last.fm时体验一如既往地糟糕)。
Last.fm、Pandora、iLike这类应用有一个共通点便是他们走的传统Web的路线,而今年蜚声全球的音乐流媒体播放服务Spotify的高歌猛进却走的另外一条截然相反的路:Spotify需要克服目前的互联网带宽所面临的高质量音乐传输瓶颈,也要面对目前的Web技术在打造一个高效华丽的软件应用交互界面的短处,所以Spotify走了一条比Web更加传统的方式——P2P客户端传输。所以Spotify不会遇到Last.fm那样在Spotify服务器安置以外的国家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也不会出现Web站点上点击无数次都无法找到用户想要资源的痛苦。
当然Spotify也清楚地认识到客户端较之于Web端对公司壮大最大的不利便是极大地限制了用户增长速度。Spotify似乎正在慢慢取代Last.fm作为社会化音乐服务领路人的地位,以至于像Windows这样的IT帝国也要参与到在线音乐的竞争中来。但Spotify要做的不仅如此,因为它在无线音乐领域俨然又已经超前了。
再回来看中国的一些音乐服务。首先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语气来描绘下面的这几段,但我们终究看到了最近两年中国互联网音乐服务尤其是社会化音乐服务地显著进步。瞧!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之路已经开始,豆瓣电台还在有限邀请公测(虽然它的收费方式至今还未向外部人士公布),虾米网也在不断完善其用户体验(不过,这是否有点太过于超前和模糊了它潜在的优势了呢?)。
而在社会化音乐服务对面,搜索引擎服务商旗下的音乐搜索服务至今还停留在Web应用的小修小补上,一些个人(或者两三个人维护的)音乐网站也难以避免地过度追求盈利和“骗取”用户点击广告和订制2块钱一首的彩铃。因为中国移动及其它运营商的中央音乐平台布局着实能够通过宠大的用户群体获得甚至让国外唱片业咋舌的市场;谷歌音乐也在为中国的正版音乐之路让唱片公司挺而走险。
我当然不愿相信这是Web音乐的穷途末路,我相信无线音乐前景一片美好:它更适合用户的数字音乐消费习惯,长尾延展性也更强,不过这在当前的背景下已经是后话了。
关于Spotify,我在以前的文章里用了大量篇幅(如果至今对Spotify一无所知或者还没体验过Spotify带来的革命性音乐体验的朋友欢迎点击这里看看)来介绍这款革命性的在线音乐服务。简单来说,Spotify通过界面堪与iTunes媲美的桌面客户端允许用户免费(有广告)或付费(无广告)在线自由收听其超过600万的高音质音乐(免费用户为160kbps,付费用户为320kbps的CD音质)。因为客户端使用了P2P技术,所以音乐播放非常流畅。
今天早上Spotify发布了期待许久的iPhone应用程序,目前官方已经上传了一个Demo视频。Spotify表示已经将Spotify iPhone App提交给iTunes App Store并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等待苹果的审核通过以后,用户便可以在iPhone应用商店里找到这款应用。
Spotify iPhone App在界面上可以说继承了其桌面客户端很多优点。
如上图《连线》杂志的测试截图,我们可以看出装备了Spotify 的iPhone就像一个拥有600万曲目的iPod(Spotify的播放器界面与iPhone上自带的iTunes音乐播放器的确非常神似)。
除了类似于Spotify桌面客户端上的搜索歌曲和专辑并实时点播,保存和分享播放列表等功能外,Spotify iPhone App的一大特色便是其离线音乐播放列表(Offline Playlists),通过Spotify特有的离线功能,用户可以将某个播放列表设置成允许离线播放。这样当iPhone处于WiFI等高速无线网络时它便会自动缓存这些曲目到用户的iPhone里面,即使用户手机处于离线或者低速的GSM(或Edge)网络,同样可以流畅播放这些曲目。同时Spotify iPhone App上的的播放列表会与桌面客户端的操作实时推送同步。
虽然Spotify iPhone应用没有像其桌面客户端那样的P2P技术,但离线模式与P2P在保证音乐播放流畅和应对高音质在线流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用户的iPhone或iPod Touch有足够的存储空间,那么我们便可以假设用户将含有高达3333首音乐曲目的播放列表设置成离线模式,在10天内甚至不需要手机上网便可以收听这些音乐。那么这样与拥有一款装有免费海量音乐的iPod还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可以说就仅仅从这个问题出发便会有“Spotify能否成为iTunes杀手”的疑问了。在Spotify拥有手机应用(现在是iPhone App,当然之后还会有Symbian,Windows Mobile平台上的应用)之前,Spotify凭借其华丽的桌面客户端界面和免费的高音质音乐事实上已经吸引了很多使用桌面iTunes播放音乐的用户了;那么能否说当用户有了类似于Spotify iPhone App这样的应用后便会将iPod和iTunes完全舍弃掉(至少可以说iPod从此被用户打入了冷宫)?
随着Spotify宣称争取在年底进入美国市场,及现在iPhone App的发布,很多媒体就在议论苹果是否会像之前拒绝那些与iPhone自有应用相冲突的应用申请那样拒绝Spotify iPhone App的申请。Spotify甚至在其iPhone应用中直接舍弃了客户端中那样的音乐购买链接推荐(包括iTunes音乐商店)。
所以Spotify必将为我们带来一出与苹果应用商店之间的好戏。
在《未来手机上的音乐:下载的消亡》,《音乐占有还是音乐接入》和《音乐商业的未来》这三篇文章中,我就在想我们姑且不论唱片工业未来如何如何,CD这种音乐存储介质能否重蹈黑胶唱片命运的覆辙,就单单试着研究.MP3这类音乐存储格式的漫长发展进程时我们或许真该向一些禁锢了唱片业几十年的因素说再见了。
如果说.MP3这种音乐压缩格式的诞生标志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那么或许可以说“音乐下载”也便存在了20年;即时iTunes+iPod 已成为数字音乐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或许.MP3的出生并不是为了让人们用它来下载音乐的,而是像Spotify(使用Ogg编码)这样让音乐爱好者可以在线(或无线)播放海量的音乐。
乐观主义者或许会说,我们又将迎来一场数字音乐革命了。
这次可能又要犯未来主义遐想的毛病了,以自己浅薄的知识来讲述一个我自己自己都还不明白的故事,但有时这种大胆的猜想的确很容易让人神经紧张并保持长久的亢奋状态。关于“音乐商业的未来”这个话题最近在欧美一些学者圈里又激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下面我希望可以试着从音乐获取方式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仅仅是音乐获取方式的角度)。
在今年三月我写过两篇关于“音乐占有”和“音乐接入”的文章PDF,当时希望可以通过从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归属来讨论未来音乐的存在形式。至今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出发点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而随着对这两个概念认识的明朗化,我越来越偏向于肯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音乐接入”终将会把“音乐占有”这种浪费资源的音乐传播形式取代。下面先来说说我个人使用如今风靡整个欧洲的P2P音乐播放软件Spotify的一些经历。
如今我收听音乐最主要的途径便是这款宣称有160kbps音质的P2P音乐软件(最近Spotify发布的最新版本的客户端开始对付费用户提供高达320kbps的CD音质的音乐),它几乎每天都在增加的合法授权曲库、流畅的播放体验、华丽的交互界面、方便的电台(虽然功能还无法与Last.fm匹敌,但我已相当满意)、快捷的音乐搜索和点播:我简直就像有了一个不断增大的个人曲库,因为Spotify并没有给我太多像Last.fm、Pandora或者其它在线音乐服务在选曲和播放上的限制。
而且Spotify正在积极开发iPhone、Android等移动平台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前几天互联网传出的Spotify勉强让人满意的盈利状况(事实上大多在线音乐服务在盈利上都表现得差强人意)让我意识到Spotify正在渐渐地取代Last.fm社会化音乐领路人的地位。
我们经常问一个问题,在数字音乐领域盗版为什么如此胜行?而在电子图书市场上,盗版的现象却要缓和得多?
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消费者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低下,唱片或合法授权数字音乐价格太贵,甚至是ISP或ICP的作茧自缚。我认为之所以电子图书的盗版现代相对缓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民间要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制成电子版本的技术和资金成本还非常高。而CD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任何一个只要懂一点电脑软件操作的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将买回的CD转制成MP3等数字格式的音乐,然后发布到网络上任其自由传播。可想而知,音乐要盗版起来是何其容易。
在现有的社会形态下,两首MP3格式的音乐,相同的质量,前者因为有唱片公司授权而可以高达1美元,而后者仅仅是某个“好事者”将自家CD转换而成便免费,我想即使版权意识再高的消费者也很难平衡心理上的这种差异。
既然当销售一份产品的拷贝变得极其低廉甚至零成本时,为什么还要囿于销售它而不是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或者复制成本很高)的产品呢?
是的,音乐商业的未来不是继续销售价格居高不下的CD,不是1美元一首音乐的iTunes音乐商店(即使没有DRM保护,那岂不是更方便侵权传播),不是广告支持却限制极多的在线电台(谁愿意只将Last.fm或者Pandora这种无法自由选择播放曲目的服务作为自己最主要的音乐收听媒介?)。
Spotify给了我们很多有参考意义的启示,那么在音乐分销这个层面(还不涉及到演唱会、音乐周边产品等商业价值)如果放弃销售那些可以被轻易“窃取”和复制的产品呢?类似于Spotify这样的模式,用户每个月的订阅费(免费用户的话,广告学上来看承受广告也可以折算成一定的成本付出;现在每个月付点钱还可以得到CD音质的音乐)相当于购买的一份接入Spotify少量曲库的通行证。只要有了这张通行证用户才能收听Spotify上的音乐,但不能下载这些加密了的音频文件,就更不用说上传到网络上传播了。
我们虽然为接入音乐付出了一定的成本,但我们所得到的却是一个非常自由的音乐收听体验(从搜索、点播、收听、查看歌手信息等一步式完成),无需我们费尽心思地去搜索那些质量参差不不齐的免费侵权音乐(还很有可能面临上百万的罚单)。
我常常在问自己花费半天时间在Google上爬行就是为了下载到某个艺人的全集是否值得,如果是从一些限制极多的网盘上下载的话还得花费更多的等待时间(比如著名的Rapidshare,下载之前需要等一段时间,下载完后要下载第二个文件时还得等更长时间)。如果说下载音乐最终要实现的结果仅仅是收听它的话,那这样费尽心机的时间付出是否划算?(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属于消费心理学的范畴了,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考《在中国购买正版数字音乐的成本误解》)
我可以说我拥有一张CD,它的确给了我很大的实物踏实感;但不太可能说我拥有几首数字音乐,即使我在iTunes Store上花0.99美元购买了一首音乐,我也顶多可以说我可以合法地播放它,甚至都不能大胆地向周围的人散播。
还是回到Spotify这个案例上来,我们不旦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收听音乐,未来还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通过软件更好地收听。那是否表明我们自己的移动设备俨然成为了一个曲库也在不断增大的iPod了呢?那么史蒂夫·保罗·乔布斯先生把iPhone或iPod的容量做得再大又有多大意义呢?他只需要把他的iPhone的性能尽量提高就行了。
那时我们要向好友分享音乐时不需要为了纠结这是否合法而有所顾虑,因为我们只需要把自己制作的音乐播放列表链接发送给好友就行了。
唱片公司在到处吆喝自己活不下去,艺人在说赚钱少得来都没激情做音乐,消费者在抱怨唱片太贵,服务商在也不停责怪版权法太死板。音乐工厂一直是这么运转的,大量唱片从工厂里生产出,而数倍于工人的消费者同时在对这些音乐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传播。
所以不管未来的音乐商业是免费好,付费的也罢,为了节省成本和控制盗版,我相信“音乐接入”这种形式会有它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