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播的进化
@ 2008/11/28
因此文原存储地址(blog.qingyu.org)域名在国内注册,基于一些因素打算将部分还未失去时效性的日志转贴此处,照成不便还请见谅。
你可能会说现在就作“未来音乐连下载也不需要”的假设还为时尚早,因为当前的数字音乐世界里还有太多人根本不知道下载这东西(只知道购买CD来享受音乐),而很多人却在为找不到地方下载音乐而困扰;iPod如此流行的时代,怎么可能不再需要下载?
我说的数字音乐不再需要下载并非指某种新的音乐传播形式会把存储设备所代替,而是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不需要下载的数字音乐:不用为购买播放器设备买单,不用为免费下载的受DRM保护的音乐而担忧某一天警察敲响你的家门, 不用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音乐而烦恼,浪费大把时间在搜索引擎和音乐社区上。
音乐传播一直在进化
直到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录音机以前,人类文明一直享受着音乐现场演绎带来的绝对“高保真”。或者到一种只能播放不到3分钟的78 转唱片的发明,再到后来征服了整个20世纪听众耳朵的黑胶密纹唱片的淘汰;音乐的载体不停地完善和改进,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去寻找一种更好的介质来把声音挽留,把历史用声音保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的确也带来太多的文明进步,为了更好的广播希特勒的讲话,磁带录音技术得到空前的进步;成本更低,携带更方便的磁带创造了音乐传播史的神话,直到CD的出现我们的耳朵总是不断受到录音技术进步的恩惠。
iPod的风靡预示着音乐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一个巴掌大的硬盘(100GB)可以装20000首以上MP3格式的音乐。我想这让几十年前那些黑胶唱片收集狂们看到了,肯定会气得跺脚。
但我们依然不会放弃再去想象下一代音乐存储介质可能是什么?它又会带来哪些革命性突破呢?
音乐播放形式一直在变化
从最开始只能去现场听歌手、乐队或乐团演奏,到端着个笨重的留声机,到拿着巴掌大的磁带播放随身听,到直接把那个四四方方的MD放进口袋,再到火柴盒大小的iPod shuffle直接夹在衣领上,最后到通过移动设备或者电脑打开一个网页就可以在线收听专门为你的口味实行内容过滤或者协同过滤后的音乐;可以说音乐播放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
虽然这些起伏不迭的声波本质上仅仅是某块存储设备上由的1或者0组成却连上帝都看不懂的编码,但正因为这两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我们享受音乐的选择更多了。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任何发布在网上数字化的音乐,打开浏览器或者某个P2P客户端与几年前到处借磁带或者四处搜寻打口碟的情景比起,我们会感觉原来科技进步还真算那么一回事。
这时在利物浦披头士的四人纪念雕像外可能正有一个拿着iPhone听Pandora电台的人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