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下一次浪潮:社会化UGC
有这样一个叫wahwah.fm的德国音乐服务,它允许你把手机里正在播放的音乐实时共享出去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电台”,并让你周围的人跟随并收听你正在播放的音乐;前者让你成为了一个电台DJ,后者帮你以LBS的形式根据距离来探索附近正在直播的音乐达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正在播放iPhone里的音乐,觉得一个人收听太过于孤单无聊,于是通过wahwah将你正在播放的Playlist实时共享,你附近(或者更远)的人通过wahwah上的附近DJ列表找到并跟随你一些来听这些歌曲,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你们便产生了一个小规模的电台群组并且会有一些轻量级的交流,你们开始讨论正在播放这首歌曲更深层的含义,甚至彼此分享更多音乐。
这简直就是台湾音乐服务KKBOX“一起听”功能的缩略版或App版。对于听音乐体验来说,原本一件很私人、很个体的事,现在因为实时和共享变得更加群组化甚至社会化起来。这也比Turntable更轻便,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Avatar式的游戏界面,无论是wahwah、KKBOX还是Turntable在实时音乐共享上都是殊途同归。
他们都由用户来创建,由用户决定听什么、不听什么,对于大部分只想听音乐的用户来说,选对DJ,选对房间,选对好友更重要。
被动式地发现音乐有好几种方式,其一是音乐服务提供商通过编辑(或资深人士)推荐,这几乎是最古老却放之四海皆准的方式;其二是靠机器语义的推荐算法,虽然有些年份但依然不够智能;其三是靠用户的社会化UGC,这是被长期忽略却最有用户价值、商业价值的音乐发现方式。
我经常有听到一些同行抱怨说他们的编辑团队不够优秀,给用户推送的音乐质量良莠不齐。显然这里他们更倾向于第一种方式的音乐编辑方式,编辑的品味决定了用户的口味,这简直太糟了!如果遇到一位很强势的编辑,他对音乐的取向太过于尖锐,可能会直接导向整个音乐服务的风格走向,比如音乐主编是一个十足的欧美音乐范儿,同时缺乏对自己用户群体的了解,那么可能整个音乐服务更像一个欧美音乐服务了,在中国更大部分的华语歌曲受众显然会受到莫大伤害。
又如在一次沙龙上,一个朋友和我辩论怎样的推荐引擎才算好时,我明显感受到他那强词夺理的个人喜好。我可以说至今没有一个号称推荐引擎主导的服务是优秀的,靠一个推荐引擎就想提供好的音乐推荐服务这样的字眼显然是个谎言。推荐引擎表面上的美好会将那些它所无法企及的更深层次的音乐价值给葬送。推荐引擎算法依然仅在起步阶段,Pandora如是,Last.fm如是,The Echo Nest亦如是。[1]
对大部分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是由用户自己来决定自己“被动想听”的音乐,社会化的UGC即讨用户喜欢,又更灵活地将音乐再组织起来,同时它的用户价值远高于一般的应用型服务,比如你在Pandora、豆瓣电台几乎感知不到那些在音乐上本和你有很多相似点用户的存在。
Spotify在推出App Finder之前很少官方提供太多方式帮助用户去发现音乐,但第三方开发者利用它的Playlist功能帮他创建了一个海量的音乐共享网络。用户在Spotify上创建Playlist并广泛地传播它们。于是大量的第三方公司或个人,开始提供各种服务来帮助用户聚合Playlist,人们甚至不是通过Spotify来发现那些不熟知的音乐(因为Spotify只有一个简陋的搜索功能),而是在这些第三方网站上去搜寻各种适合自己的丰富Playlist,甚至分享自己创建的Playlist。简单来说,Spotify提供了几乎零成本的Playslist UGC功能,同时允许第三方去运营这些UGC内容,让用户决定这些UGC内容的流行方式。
虾米网也有一个将Playlist包装后的产品,叫精选集。虾米精选集本质上和Spotify的Playlist相同,用户将最多50首歌曲创建成精选集并分享给他人。虾米网和Spotify略不同的是它精选集的流行度很大一部分几乎由站方的编辑推荐机制决定着,这时UGC内容的传播却又回到了第一种服务商推荐的形式,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让用户的行为来引导这些精选集的流行并反应出这样的结果)来帮助用户传播甚至引爆这些UGC内容,用户在这里发挥的余地相当小。站方非理性的干预越多,这个UGC生态圈自由发展的灵活性则越小。[2]
单就Playlist来说,几乎所有互联网音乐服务都会面临如何靠歌单来再整理音乐这个问题,真正做好的却没有几家,要么缺乏优秀的用户来驱动UGC的高质量发展,要么缺乏良性的用户激励机制来鼓励UGC的持续传播。Spotify虽然还远做得不够,但已做得足够好:它靠极简的规则让用户帮它创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正是随时可轻松拖动创建列表,这些列表放到Web上也能与客户端流畅通信这样清晰而灵活的逻辑造就了Spotify以Playlist为核心的丰富外沿产品。[3]
互联网动则几百万,上千万首歌曲不是几个编辑主观上能简单吃透,一个不成熟推荐引擎也很难能挖掘到足够长尾的价值。长期以来音乐社区步履维艰正是因为忽略了社群的力量。各式各样社交网络的发展,已经为音乐UGC提供了流行的温床,只不过我们利用得还太初级了。[4]
完!
[1] The Echo Nest,一家专注于音乐的技术公司,为非常多的音乐服务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2] 虾米网之外,中国也有很多网络音乐服务将在线Playlist分拆出来作为一项服务有意运营,如百度的音乐掌门人,QQ音乐的淘歌,叫法不一,有些还叫歌单或自选辑。
[3] Spotify的客户端太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音乐千奇百怪的需求,然后正是这些外沿产品以Playlist为核心帮Spotify完成了这些目的,同时又不会让Spotify变得臃肿复杂。有成百上千单纯的Spotify Playlist分享网站、分享Spotify音乐的Blog、将用户其它Playlist(如iTunes)转换成Spotify Playlist的产品、甚至连Spotify的第三方应用也受益于Playlist(如Pitchfork),较完整的第三方Spotify Playlist服务列表可以参考这里。相信Spotify开放平台的推出还将让其受益于这样极简的音乐玩法和规则,第三方开发者不旦能受益,而且愿意借助它丰富的API为其用户提供更多音乐周边服务和功能。
[4] 可以作为《Turntable及之前那些数字音乐创新者》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