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ntable及之前那些数字音乐创新者
毫无疑问,至今那些明星互联网音乐服务的创始人都是一些很酷的家伙,Napster的Shawn Fanning,Pandora的Tim Westergren以及Last.fm的那几个联合创始人。我时常在想这些公司为何而伟大,一次次地让在新科技革命面前保守得寸步难行的唱片公司大佬们坐立不安?这些人要么是落迫不得志的音乐家,要么是行为乖戾的极客,他们崇尚将理性的互联网新技术与感情的音乐试听体验结合。比如Spotify的Daniel EK,他将µTorrent的P2P与音乐的在线Streaming结合,给我们带了Spotify——虽然Spotify的前端产品体验和音乐收听方式上并无什么伟大创新,但它带来的流畅及音乐试听的本地感,让互联网音乐体验变得如此的优雅。
Napster、Pandora、Last.fm、Spotify以及下面想讨论的Turntable,这些互联网音乐产品有一个共通点,便是他们的发明者都试图回到音乐试听体验的本原,去寻找收听音乐那些最原始的源动力和快感。Napster生于那个数字音乐资源散布四处的时代,Pandora通过音乐内容特征的异同找到音乐的相似性并以此为用户发现更多好音乐,Last.fm“挺而走险”通过相似的人来找到相似的音乐,Spotify更是让每个人拥有一个百万音乐库变成了现实。人们为什么要听音乐,人们在什么场合听音乐,人们希望怎么样来听音乐,人们听完音乐想做什么来释放身上的情绪……
Pandora、Last.fm、Spotify
下面这张图是Pandora“音乐基因工程”项目的那些“人肉”音乐家们,他们将Pandora里每一首歌曲按将近400种音乐特征分门别类。图中便是这些音乐家的工作情景,Pandora 2011年的一份商业计划书用到了这张图,创始人Tim Westergren在2008年的一次名为“The Future of Music”的演讲也用到了它。
很多人认为“音乐基因工程”其实技术含量低,全部靠人工来对音乐里面的数据进行整理,Last.fm的社会化协同过滤与共相比更像科学。然后就这样一个很次让我看毕都捧腹的场景,Tim Westergren和他的Pandora却坚持了11年,直至IPO。与其它互联网公司的IPO不同,“P”这个纽交所股票代号对Pandora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当然如果没有iPhone,没有移动互联网,Pandora可能早已像Last.fm那样慢慢没落,当然这又是另外一段很长的故事了。
和很多人的看法一样,我也认为Last.fm与其它互联网音乐公司相比之下给数字音乐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变革。它的Geek文化,它的开放性,它对数据和技术的着迷,与Pandora不一样,用了截然相反的数字音乐数据挖掘方式。现在很多互联网音乐服务,如Lala、Mog、Rdio、Spotify、甚至今年的新版Pandora都无不受Last.fm繁荣期探索出的社会化音乐理念影响。
我们越来越难以将Last.fm作为一个获取音乐内容的服务,而仅仅是作为获取某种数据的参考,这里有很多原因。也许在大势下,对Last.fm而言环境还不够成熟,被CBS收购后,它早期那些带有浓厚理想主义的创始人渐行渐远。
音乐服务确是一件理想主义的事。
挣扎的10年
Pandora、Last.fm的出现以及Spotify迅速风靡全球的这10年里,我们一直用着传统的互联网音乐试听体验,点播、下载、分享播放列表、以及还未完全普及的网络电台;这些年除了iPhone能更流畅地在线听歌外,Last.fm引领的社会化音乐并未进步多少。在这10年里鲜有人像他们一样能回归音乐本原发明出一种真正革新音乐收听方式的产品,大多都是在前人的产品上小修小补,融入一些小打小闹的创意。人们要听音乐,那产品设计者们便说那就给你一个方便听歌的工具,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体验除非细致入微否则很难打动用户的心。
如闹腾了这么多年的云音乐,无论是Apple、Google还是Amazon都鲜有真正划时代的改变,因为互联网音乐从一开始便是以一个粗糙的“云”面世的。除非在终端硬件、跨平台软件有绝对的垄断优势或合作经验,否则真正的云是一件很远的事。
Last.fm、Pandora、Spotify,尤其是后来的云音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便是其音乐服务强调对个人的重要性,个性化、私人化、智能化无不和单独的个体相关,即便是社会化音乐强调用户与用户间社会音乐属性,但这终究仅仅体现在了数据层面,归其所以还是在围绕着如何向个人输送更加精准的音乐推荐。以前我们总以为听音乐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尤其是互联网音乐(PC+耳机)的经典组合下,即使我们音箱公放,也鲜有人会对你播放的音乐作为实时高效的反馈:所以听音乐真是一件孤独自我的事么?
还有,坐公交、上自习你会和你身旁的好朋友共享一个耳机,偶尔听到一首很棒的曲子你会得到对方只言片语的反馈,这远远是不够的。
目前很多音乐服务都提供方便的社会化分享功能,将你喜欢的某首歌曲分享到微博(Twitter)、人人网(Facebook)上去,如果运气好你可能会得到一两条前言不搭后语的评论。甚至以前一个很资深的互联网人士说她在微博上也分享了很多好听的音乐,可是评论转化者甚少。为什么?因为这种非实时的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偏视觉体验的社交工具根本不适合音乐分享。人们听完你分享的一首歌曲一般情况下需要四分钟,而在这四分钟内,一个“微博控”可以浏览成百上千条图文微博。微博等社交网络要想做好社会化音乐需要改进的还太多,这也是为什么Facebook和Spotify的合作会引导用户去软件上试听歌曲,而非在Facebook上提供一个Web App或Widget来帮助用户收听和分享音乐的原因。
所以,之前没有一个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音乐社交更即时、更有效、更便捷、更身临其境的需求:但Turntable做到了。
Turntable
Turntable的出现是如此的自然,好像水到渠成。Facebook开放平台的成熟,SNS渗透到人们生存的方方面面。Turntable不需要从0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用户的好友网络,只需要借助Facebook成熟的Open API便可拥有上亿量级的潜在关系网络,这为它的实时音乐社交提供了无限可能。
你只能通过Facebook注册或登陆Turntable(后来支持Twitter),这并没有让你注册它的门槛有降多低;它拥有了你这个新用户,同时还想你把你那宝贵的好友关系也带进来。从1到10到100再到1000……这样的延伸性难以想象。
那么你在Turntable能做什么?本质就是多人实时在线收听音乐而已,没有其它新鲜的了。Turntable的Avatar、DJ场景让这样的音乐体验变得更具趣味性,即时聊天让音乐的交流和分享变得具有人性味。音乐分享从此不再是一条条冷冰冰的feed在你的Timeline里泛味地流动,音乐的收听、分享、反馈没有了先后次序,而全都是同时发生。
这还仅仅是在Web上的一次华丽出场,移动Native APP,Web APP都还没开始,现在这种形式的社会化音乐仅仅是Turntable的一个产品,而未来它将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互动形式 ,无处不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