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篱

  • 数字音乐
  • 双河镇往事
  • 骑行记
  • Hackrous
关于 Copyright © 2009 twitter email feed
个篱的数字音乐博客 · ‘互联网经济’标签下的所有文章

华丽的归隐

Essays · 2009-07-10

在以前的博客文章里数次对陶潜式的田园归隐抱有天马行空般的意淫。我深谙这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艺术需要建立在绝对有力的经济支撑之上,所以一直以来仅仅建立在某种不着边际的想象之上。不过现在真有人这么做了,而且还走地如此释然。

爱尔兰的艺术家夫妇Grace Weir和Joe Walker拿着6万美元的预算找到了他们的身为建筑师的朋友Dominic Stevens为其在郊外设计供自己居住的既有野心又反传统的居所。最终Dominic Stevens交上了份令人满意的作品,玻璃框架结构让整个建筑在远处几乎能够达到消失的效果。

© By Dominic Stevens, Photographer Derek Speirs & Ros Kavanag.

我甚至很难相信这样的建筑是在6万美金的预算下完成的,即使如此这样的生活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显得太奢侈了些。

在潜意识里,我一直以为爱尔兰郊区是大片大片的荒原,在这些杂草丛林中产生了让人悸动的凯尔特文化,尤其是凯尔特音乐。艺术家身份的夫妻当然有那个雅性去慢慢享受这样的反传统生活:这的确太有野心了。

透过玻璃主建筑下的那间木屋的窗子,房屋的主人正在用苹果笔记本上网,这也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归隐大相径庭。其实整个玻璃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比起都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当然现代的艺术审美被强迫拉进了荒野,所造成的艺术审美冲突也异常突兀。而按照这对夫妇他们自己的意思,在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下,我们只要稍加以延伸就很容易明白互联网使得我们与城市的距离是如此近,信息在获取上的便捷性拉近了人与城市的距离。

尤其是像他们这样的艺术工作,如此雅致的环境更易于艺术创作。他们也并不会像《荒野生存》里那样绝对与世隔绝,做的仅仅是把屋子搬到郊外而已。

暂且不论这是否算得上典型的归隐,或者也算得上是城市人新的生活状态的华丽转变吧。

亨利·大卫·梭罗曾归隐在瓦尔登湖并时常思考现代交通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而一个半世纪以后已经有人将梭罗式的生存过渡成一种生活方式:不是简陋的小木屋,虽然只有6万美元的预算也不至于像梭罗那样每一项细微开支都要精打细算作出详细的开支清单,他们找来了顶级的建筑设计师为其在类似于瓦尔登湖的郊外设计住所。不过与瓦尔登湖比起,Grace Weir和Joe Walker夫妇更具野心,他们周围甚至很难找到像梭罗描述的那样田园状态,或许他们希望通过杳无人烟的生存环境来为自己营造某种新的艺术载体。

“在城市里,有时候我们甚至连邻居是谁都不知道。”这不仅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大悲剧,甚至与原始部落生活方式比起,我们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大的邻里信任危机。

无论如何,互联网在Grace Weir和Joe Walker新的生活环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那么互联网还能走多远?它还能将这种文化解放拉扯多长。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会看到互联网在文化自由运动中真正的影响力,对于这一点我们甚至都不敢大胆预想。

免费时代,你准备好了么?

Essays · 2009-05-04

《长尾理论》作者及《连线》杂志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写完他新书《免费午餐的前世与未来》(Free: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的预告文章《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一文后我就在去年撰写过一篇题为《互联网免费存在论》的文章。

随着这本书在今年七月的出版,互联网和学术界必然将引发一场关于“免费”的大讨论。虽然目前互联网的免费模式已经开始慢慢起色,而传统生产行业的免费模式也已经被提上了讨论桌,可是我认为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免费潮流。

http://lh5.ggpht.com/_S8dXiuedc4I/Sf4xFuioMoI/AAAAAAAAADE/AFuEYcV8tow/s800/free-age-are-you-ready.jpg在《互联网免费存在论》一文中,最主要的观点便是免费本质上并不存在的,真正的免费只是实现了费用承担者的转移。要么是另一部分人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买了单,比如说在线广告;要么是用户自己购买了与此产品配套的相应增值产品或服务,比如说Flickr的VIP服务或者通过预存话费获得免费手机等等。

大部分人都仅仅是看到了免费现象的表面,而没有认识到免费真正的本质。而在免费狂潮真正来临时,人们而对的最大问题将会是“如何来衡量免费的性质?”以及“免费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及危害?”等诸多比付费时代更加模糊的问题。

比如说我而对一部免费手机时,电信运营商需要我签订为期两年的使用协议,在这两年里我必需每月支付一定额的保底话费。这时用户真正的疑惑和问题也便随之浮出水面。

  • 通过这两年的保底话费来得到一块“免费”的手机到底是否物超所值?
  • 这是否比我一次性付费购买一块没有协议绑定的手机更加划算?
  • 电信运营商的协议中是否还有更多隐性的霸王条款?
  • 未来通讯费用是否还是很大的变数?

Kevin Kelly在其 Better than Free (中译文:《比免费更好》)一文中提到未来八个极具竞争优势的免费生财要素是:

  1. 即时享用
  2. 个性定制
  3. 专业解读
  4. 权威认证
  5. 触手可得
  6. 虚拟成真
  7. 慷慨解囊
  8. 脱颖而出

这八条免费的商业机会也或多或少体现了免费的价值转移,然而诸如这八类免费商业模式让消费者真正迷惑的却是那些隐藏在免费后面的付费陷阱及模式解读成本。早已接受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观念的大众消费者很难看清楚免费背后还有多少需要付费的因素,他们同样需要为理清楚各种纷繁复杂的免费模式以至于钱包不会无故缩小而付出更多成本。

“免费”这种概念是很容易被媒体、舆论、企业玩弄的东西,不论是互联网经济还是传统的机器生产行业,往往消费者在概念面前显得都手足无措。行业中更多的潜规则,免费外衣下隐藏的更多收费陷阱将是在免费时代让消费者最头疼的事情。

消费者真的准备好接受免费时代了么?免费的温床还没有让普遍消费者尝到足够的甜头,也没有太多的理论或概念为消费者提供支撑。所以面对或将到来的免费时代,我们所感受到更多的并非兴奋而是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