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篱

  • 数字音乐
  • 双河镇往事
  • 骑行记
  • Hackrous
关于 Copyright © 2009 twitter email feed
个篱的数字音乐博客 · Essays

《社会音乐革命》之一:群分的音乐

Essays · 2009-05-02

昨天我在成都的文殊坊玩时,不经意进了一间专营非洲肯尼亚石雕的小店,那些错落在柜台上的大大小小的石雕所体现出的非洲文化中的原始与粗犷自不用说,我发现几乎所有以人为体裁的雕刻上有一个非常统一的特点:人一般以三个的数量出现,并且都通过手牵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在这里个体的意义显得非常缈小,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关系。

也许在非洲那样的自然条件下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来完成日常工作,至此我才注意到著名的Linux发行版本Ubuntu(乌班图,“天下共享的信念,连接起每个人”)的Logo正体现的这样一个特点。Ubuntu的Logo中三个人拉着手组成一个圆形,达到一个高度统一的哲学融合意境。

Ubuntu Logo CD Cover无论是在Web2.0还是GNU的Copyleft精神甚至是在社会化音乐中,无处无在的便是这种人与人高度和谐统一的哲学现象。数学中三角形的稳定性也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一些解释,三个人可以形成一个非常牢固的整体,他们的力量也是非凡的,甚至坚不可摧的。

社会化音乐准确来说更像是一群人的音乐,它的重点不在于音乐而在于那个人群。这些人因为相同的音乐爱好走到了某个特定的音乐社区,他们就像非洲石雕或者Ubuntu Logo中的人一样,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自身的力量为社区贡献内容,为他们这个整体的其它成员推荐音乐,提供帮助。

整个社会化音乐网就像是由一个个手拉着手的群体组成,每一个群体内部都在通过群体智慧的总和而努力向外扩张,使得这样的群体的力量更加强大。而音乐在这里也因为人的不同而不同。特定的群体,特定的音乐;特定的人,特定的力量。社会化音乐所体现的生命力也在于此,音乐传播的效果主要不在音乐本身,而在于这个群体或者社区里的人对某个音乐作品的影响程度。

群居的原始人类更多的是靠直接的接触来共同维持部落的成长与生存,而社会化音乐中的人的活动却是相对隐秘的。他们不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只需要为自己喜欢的音乐添加一些标签、写一些个人评论、评价一个星级等等,这些行为都是相对隐秘和个人的。机器算法和推荐程序就像部落图腾中的手一样,把分散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信息收集整理再通过一定的机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社区其它成员,并使其受益。

中国有句妇孺皆知的熟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千百年来,这句话暗示了人类偶然的群分关系,也促使着人类去寻找一种安定的和谐。软件也好,互联网也罢,寻求一种人性的归一也许才能使他们更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宿命。

版权维护:招安抑或毁灭?

Essays · 2009-05-02

经济危机下的创收压力使版权拥有商们加速了寻回那些被忽略很久的版权利益

似乎在音乐产业的艰辛发展历史中,版权问题鲜有近年来如此受重视的境地。虽然自始至终版权问题一直是那些内容持有者心头的痛,但高昂的诉讼费用及时间成本将版权拥有商们的维权斗志慢慢消磨以至殆尽,加之以前盗版还不至于影响到像唱片公司这类版权持有者的生存问题。版权问题一直处于一个争论不休却难有显著建树的尴尬局面,人们似乎更乐于通过嘈杂的口诛笔伐来混淆整个产业内容结构之间的界限。

模糊掉盗版商与正版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干扰内容受众们的价值标准,让本身就黑白难分的版权立法变得更加灰暗起来……这一切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产业价值链中的所有生物群体都将而对这个被越滚越大的关于利益和道德艰难决择。无论是内容的消费者抑或提供者,这样或者那样的群体总都要战战兢兢地在这条灰色地带上以身试法。

就当人们已经慢慢习惯了免费的互联网时代时,问题也接踵而来,那些利益受损者迫切希望拿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唱片公司、游戏开发商、电影公司将他们的矛头指向了一个个侵犯了他们无上“私有财产”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固力量上。之前海盗湾这类阵营与正版内容拥有者阵营虽说也势不两立,但也不至于到将其赶上绝路的地步。

招安抑或毁灭?

版权维护:招安抑或毁灭?过去几年里,在傲慢的内容拥有商的逼迫下,一个个数字时代的消费者及服务商被逼上了“梁山”,操起了不要成本的买卖;而现在不健全的法律和被经济危机折磨得饥不择食的内容制作商把炮火打进了向来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结义”口号的“好汉”们的大本营。他们没有选择招安而选择了致之死地而后生。

断了粮草来源也就了结了这些抗争者们的盼头,了结一个海盗湾,海盗总还是要少几个的,其它“团伙”也自然会三思而后行,有点怕头。

近年来版权维护也大致体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包括唱片公司在内的群体也都开始慢慢接受并喜欢上这个冷血的手段,也许在他们看来与“盗版份子”讲道理不过是徒劳罢了,干脆以赔款或牢狱之灾相威胁。虽然官司打得异常艰难,但唱片公司们还是乐此不疲。他们太不情愿看到自己做的是合法的事情却还在被那些盗窃者们取笑和嘲讽。

所以一场声势浩大的版权之役还将越演越烈,至于是招安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开篇: 一本“个人博客网络杂志”的由来

Essays · 2009-05-01

《音乐媒体观察》(Music Media Monitor)在今天正式上线了,下面我想试着谈谈一些关于这本“个人博客网络杂志”的故事。

个篱遐想录经过三年的写作,直到今天在我看来它的成绩也太无关痛痒,从一个纯粹的个人生活博客转变成一个写数字音乐及新媒体评论的半严肃、半做作的评论博客,它已经没有太多值得我慢下脚步来好好回味的东西了,或许它在随着我思考的深入就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体力不支。这一切矛盾之后便有了这个新博客:音乐媒体观察。

最近一直在翻一些在我看来还算比较严肃的杂志,像《福布斯》、《南风窗》和《环球科学》。虽然我想写的文章内容和这些杂志还有太多偏差,但我想平面杂志的设计思路是可以让网络设计借鉴的,于是通过在这些杂志平面设计中挖掘的灵感用了两天时间设计出了Music Media Monitor的网站UI。而杂志中弥漫的那些写作态度和思考方式却不断激发着我认识做好这么一件事情的冲动。

一个人写的博客,关于数字音乐和新媒体,分享一些看法,认识一些朋友,打发点时间,整理一下思路……

准确来说Music Media Monitor仅仅是一个博客,但我还是希望可以尽最大努力来把它写好,把它办好。您也许可以说它是用博客的思路来写文章,却是按着杂志的态度来写博客的。

这是个一大谈概念就会招致口诛笔伐的年代,所以不需要为这个披着网络杂志外皮的博客作过多辩解,只希望可以以杂志的作者、美工和编辑他们那样的态度来写好这个博客,不管它能走多远,终究还是用心做的事情。

整理一下自己对数字音乐和新媒体的认识思路或者与感兴趣的朋友分享一些个人见解就已经足够。

Hello world!

Essays · 2009-04-21

Welcome to WordPress.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then start blogging!

Next »